十大实盘配资公司你的位置:实盘炒股平台_实盘股票配资平台_十大实盘配资公司 > 十大实盘配资公司 > 古代没有玻璃,窗户都是纸糊的,如果刮风下雨了他们该怎么应对?
古代没有玻璃,窗户都是纸糊的,如果刮风下雨了他们该怎么应对?

发布日期:2024-02-18 07:52    点击次数:105

  

在古代,窗户是房屋中重要的构成部分,然而,古代的窗户多为木窗,上面贴着纸,地势较低的地方则有被羊皮纸覆盖的窗户。

在刮风下雨的天气里,纸糊的窗户很脆弱,手指轻轻一戳都会被戳出一个洞,显然更加无法有效阻挡风雨的侵袭。

那古代的人们在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时又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窗户,作为建筑中的一部分,承载了人类对于采光、通风和观景的需求,窗户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洞穴居住时代。

人类最早使用石头或兽皮制成的遮蔽物来遮挡开放的住所,这种遮蔽物既能保护住所内部不受风雨侵袭,又能在适当的时候让阳光和新鲜空气进入。

这种材料也可以看作是最原始的“窗户”,人需要窗户,这一直都出于我们对阳光、对新鲜空气的向往。

不过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穷人连纸糊的窗户都安不起,古代纸张的制作工艺可比今天的复杂多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制作前需要收集优质植物纤维,如桑树皮或麻、黄麻等植物的纤维,然后将这些纤维进行精心的加工,经过漂洗、浸泡、捣烂、过滤等多个步骤,最终形成纸浆。

接着,将纸浆均匀地涂抹在细竹篾上,经过晾晒和压制,最终成为完整的纸张。

由于当时生产工艺水平有限,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优质的原材料本身就非常珍贵,这也足以说明古代的纸肯定不是人人都能用上的。

所谓“洛阳纸贵”、“一纸千金”,想必也不用多说了,而在普通人家,连窗棂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还用纸来糊窗呢?

现在不是还有一个成语叫做“瓮牖绳枢”来专门形容家庭贫苦吗,用破瓮口作窗户,用绳子缚着门枢。

那不就是说,普通人只能一些破旧的瓶瓶罐罐来当作窗户,甚至还只能用一根绳子当门轴。

当然,这是最贫苦的人家才会落魄到这种境界,一般普通的人家,还是能够用得起一块木板的,在没有雨的时候,就直接将木板取下来透风,而有雨的时候,就把木板钉在窗上,这样就可以简单的挡雨了。

回归正题,那对于那些有条件用起纸糊窗户的人家在刮风下雨的时候该怎么维护呢?

首先,古代人们在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时,会选择使用窗帘来阻挡风雨。不过这在古代不叫窗帘,叫做“隔雨帘”。

古代遮雨帘的材质多种多样,最早出现的遮雨帘多采用竹子或者木条编织而成,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风雨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遮雨帘的材料也逐渐丰富,布料、纸张、丝绸等材料被广泛运用。

随着这些材质的运用,遮雨帘的造型和色彩不断丰富,在保护窗户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份雅致和艺术感。

一般来说,遮雨帘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多设有绳索或轮轴,利用人力将遮雨帘拉起,使其形成斜面,让雨水流向一侧,不侵蚀地面。

下部则通过重物或固定设施,使遮雨帘能够稳固地挂在需要遮蔽的地方。这种细致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保证了遮雨帘在雨天可以有效地遮挡雨水,为使用者提供了可靠的保护。

当然,古人在制作这种帘子时会非常注重其设计,古人行事造物,处处都要讲究“吉祥如意”的蕴意,在帘面上常绣有吉祥图案或者描绘山水、花鸟的图画。

同时,一些豪华的宫廷遮雨帘上还可能镶嵌着宝石、珠珍等装饰,使其更加华丽豪华,从而来体现贵族的地位和尊贵。

材料坚韧,质地密实,这些遮雨帘不仅可以有效地阻挡外界的风雨侵袭,还能够有效地隔绝外界的恶劣天气,保护室内的生活环境。

古代人们也会在窗户外侧搭建遮挡物,比如,他们会在窗户外侧悬挂竹幕,或者种植一些茂密的爬藤植物。

这是一种更迂回或者说“雅致”的方法,中国千年来一直讲究着一个“含蓄”,这些遮挡物可以起到在不那么明显且能防风挡雨的作用,避免刮风下雨直接侵袭窗户。

此外,古代人们还会在窗户的内侧涂抹一些特殊的涂料,也就是所谓的“油纸”。

这些涂料主要是由植物油、矿石颜料以及其它特殊材料混合而成,涂抹在窗户的内侧可以增加窗户的密封性,防止风雨灌入室内。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纸糊窗户在刮风下雨时的不足,我们所熟知的油纸伞,大致也是和这种窗户上的纸是一种材料。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还逐渐产生了一种“明瓦”,也就是说不用再窗户上糊纸,而可以糊上“瓦”了。

这种瓦和盖在屋顶的瓦不同,它的材质相对来说更轻薄透明,通常明瓦是用蚌壳精细打磨而成的,那这种材料有多精细呢?

一块蚌壳也就巴掌大小,需要经过洗、晾、切、磨、打眼等多个工序,最终打造出来的成品就是晶莹剔透的薄薄一片。

这种材料安置在窗户上,就能起到比纸更好的透光效果,而且更加美观。几乎可以算是今天玻璃窗的“贵替”了。

不过,由于明瓦的制作工序过于繁琐,成本太高,最终还是很难普及了。

但是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个疑惑。玻璃早在明瓦之前就出现了,在战国时期我们就有制作玻璃玻璃的粗略技术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工艺精良的玻璃制品传入中国,后来到了清代,朝廷甚至还会设置专门的早玻璃厂的部门。

那为什么我们不用玻璃来制作窗户呢?

其实古代中国的玻璃制作工艺相对落后于西方,虽然玻璃在中国传入很早,但受到制作工艺、原材料、技术传承等因素的限制,中国古代玻璃制作并未达到西方同期的水平,因此,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大规模生产玻璃窗户的条件和需求。

而且中国的气候条件也对玻璃窗户的普及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建筑多采用通风透光的木窗结构,而较少采用密封性更好的玻璃窗户,再加上审美情趣等等因素,古人更倾向于选择纸、纱、绢等材料来糊窗户。

当然,古人在建筑房屋时就会提前考虑风雨这些因素,所以古人在设计窗户和房屋结构时就大有讲究。

传统的中国窗户多采用格窗结构,窗棂的设计是古代窗户的重要特点,常见的有琉璃窗棂、木雕窗棂等。

窗棂的设计在为房屋提供通风扇热功效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加了窗户与室外空间的接触面,所以,在下雨天气到来时,窗棂本身就能阻挡一部分雨水进入。

而且窗户在设计的时候,工匠会特意将窗棂打造成“内嵌”的形式,窗户深于墙体,那么四周的墙体就会为窗户提供一个天然的庇护。

除了具备遮风挡雨的功能,窗棂更是古代独特的装饰品吗,工匠们还会以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进行装饰,来增加其中的建筑的美感。

不仅对窗棂的设计讲究甚多,在房屋总体建造上,古人也会将防雨的原理融合其中。

古代建筑的结构设计着力于在屋顶和外墙上提高防水能力,古人会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和地理环境,合理设计屋顶的坡度和排水系统,将雨水迅速排除。

比如说,我们今天比较南北方的建筑差异,就会发现北方的建筑屋顶总体偏向平缓,而南方的屋顶弧度就明显更加倾斜,这就是南北方降雨量大小差异的具象化体现。

同时,古代建筑外墙在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上也进行了精心考量,古代建筑采用多层外墙结构或外涂防水材料,增加外墙的抗水性,确保了房屋的防雨效果。

古代人们在面对纸糊的窗户在刮风下雨时的困扰时,采取了种种应对措施,通过各种办法尽可能地保护了室内环境免受恶劣天气的侵害,足以显示古代人们对生活环境的维护和改善的智慧。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窗户的材料和结构不断升级更新。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窗户的制作材料也得以多样化,成本更低,同时又具有较高的保温性能。

在今天,窗户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洞”,近年来,智能玻璃、节能玻璃、自洁玻璃等高新技术的窗户材料更是使窗户功能大幅提升,与建筑的节能、美观等方面更加契合。

窗户的发展历程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记录了建筑工艺和科技发展的足迹。

在未来,我们也期待窗户会以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形态,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成为建筑美学的亮丽细节。